文章留存
本頁保存部份啓峻老師於社群平台上的貼文
本頁保存部份啓峻老師於社群平台上的貼文
20230504-聊‧如何搜尋圖像資源?
多年前,還在藝大做TA的時候,就曾很嚴肅的對當時帶的大學生說:「你們生長的這個時代資訊比我那個時代方便取得數倍,也代表同樣的年紀,理論上你們會比當年的我們還要優秀。」附帶一提,我跟他們大概差了10歲☕
我讀大學的時代,人們仍對「關鍵字」這三個字津津樂道,如今,如果還不知道ChatGPT已經重新定義了資料搜尋,代表你仍活在十幾年前。
然而,就算網路上的資料再齊全,要是不得要領,就像一個巨大的寶庫卻沒有鑰匙而不得其門而入,在這個理論上什麼都找的到的時代,該如何在網路上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源?才是學習上最大的課題。
同樣的,圖書館、博物館那些舊時代的知識寶庫,也為了「被找到」而進行轉型,而台灣數位轉型跟開放素材的推動也一直是進行式。
-
老實說,我一直很欽佩那些能隨手在自己喜愛的領域列舉出一堆「大神」的人。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蒐集資訊也是一種珍貴的才能。
由於生長於印刷品時代(求學時期電子閱讀尚未出現),因此就算到了現在,搜尋與存放資料仍會以紙本印刷作為起點,但現在的市場並不是所有的東西最終都會印刷成冊,當今的印刷品比較像虛擬世界是投入物質世界的hashtag,從網路這片汪洋中浮出的冰山一角。
在今天,當你買下了一本書或畫冊,不代表已完成了資料收集,更進一步的是透過這本書去找到更多的資訊。
舉例來說,我時常在教學上使用到的人體攝影資料,就是透過書末的網址導引偶然找到的。( https://www.posespace.com/ 以下將會把所提到的網址一一列舉)
而除了典型的藝用人體攝影外,藝術攝影也是做為參考優良素材,不過由於東方文化在處理「人體」這個主題的形式我並不喜歡,因此我會以英文、俄文、法文等不同的語言進行搜索,並增加舞蹈、造型...等其他的關鍵字。當找到符合自己需求的照片時,別只急著下載或儲存,絕對要進一步記下攝影師的名子,如此便能方便地找到同類型資源,而在人體攝影上,我個人最推的一位攝影師為Vadim Stein。(補上攝影師的Behance:https://www.behance.net/Vadim_Stein)(Behance為Adobe底下用來展示圖像作品的平台,可用google帳戶註冊會員)
然而必須承認的是,以上這兩種搜尋模式,要不是需要機緣巧合,不然就得花上大量的時間在網路上大海撈針。但如果我們已經有了確切的目標,生於現代的我們便可以直接透過網路幫我們搜索到。(這裡指的當然不是google圖片那麼單純)
這就回到一開始所提的,也是我這篇文章最主要想分享給各位的,由於現在提倡網路開放素材的緣故,許多國家圖書館與博物館,都有將他們的館藏電子檔上傳到網路上。
這不單是一種趨勢,而是靠著一部分人(OCF)努力在推動。讓塵封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的各種珍貴館藏能夠需要的人使用。
在現代,當我們想要找一張名畫的高解析度圖檔,不再是google→圖片→工具(大),而是可以先找到收藏(或擁有版權)的相關機構,透過他的網站免費(或依用途付費)取用,而大多數的機構都是提供教學免費下載的。(商用通常是按件計費)
而這些正版管道能獲取到的內容,往往比來源不明的內容清晰的多,所以我才會在前面一再強調「源頭」的重要性。
舉我在藝用解剖學課程中使用的手繪解剖圖為例,其實就源自於法國數位圖書館Gallica-The BnF digital library ( http://gallica.bnf.fr )
同為圖書館,也有美國國會圖書館 ( https://www.loc.gov/ )、英國大英圖書館 ( https://www.bl.uk/ )...等
當然,當需要找尋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第一時間務必先搜尋是否為以下博物館的館藏。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 http://www.metmuseum.org
荷蘭阿姆斯特博物館: https://www.rijksmuseum.nl/en
我國的故宮博物院: http://www.npm.gov.tw
雖然並非全部,但其中許多作品都有提供高解析度的電子圖檔。
另外,也有以植物插畫為主的 西班牙皇家植物園數位圖書館:http://bibdigital.rjb.csic.es/
囊括古今中外各式地圖的 地圖收藏庫:http://www.davidrumsey.com
生物多樣性圖書館:http://www.biodiversitylibrary.org
...等等
網路非常寬廣,它對每個使用者唯一的差別是我們如何從中去撈取到自己需要的資料,這也是為什麼我的每一份講義中的圖片,除了有些我自己拍攝而忘了記錄來源的照片外,我一律會標上來源、作品名或是作者等相關名子。
目的便是要讓學生在我的課程以後,能自我發掘更多我過去所沒有找到的內容,踏我所沒踏過的那一步🙏